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转型靠什么?互联网+劳模精神
                ----转型靠什么?互联网+劳模精神
上传时间:2015-07-20 10:50:44        来源:《上海电梯》2015年第4期

    我们面临的市场


    上海是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它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目光,更诱惑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密集的人口孕育了鳞次栉比的高楼,也促进了上海电梯产业的快速成长。据统计全市在用电梯已达19.3万台,年平均增长率为12%,在用电梯数量稳居全球城市第一。在庞大的基数面前,相对较低的事故发生率却在绝对值上显得如此触目惊心。据统计,2006年至2014年,本市共发生各类电梯事故32起,造成24人死亡,24人受伤。还有其他未列入死伤的事故。其中,2014年发生电梯事故4起,死亡3人,2人受伤。

    回想二十多年前,作为当时的尖端技术领域的电梯行业,人员上虽然有所不足,但在维修经费和维保时间上有着充足的保障。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电梯行业逐渐走入了一种困顿的怪圈。总结来讲有三大矛盾点:第一是电梯行业强调规范安全的特性和从业团体鱼龙混杂之间的矛盾;第二是人力资源成本逐年递增和电梯维保收益逐年递减之间的矛盾;第三是在用电梯逐渐老龄化和后续更新改造费用来源匮乏之间的矛盾。

    电梯从来都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公共安全的特殊行业,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技术能力以及对从业团体的责任担负力都有着较强的要求。然而,随着上海电梯产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投机资本涌入,使得电梯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残酷。为了生存,诸多电梯维保企业纷纷采取了降低维保服务价格来争夺市场的策略,于是,每台电梯每月仅收200多元维保服务费的状况应运而生。那么,一台电梯一个月的维保成本应该是多少呢?根据国家质监局规定的保养标准要求,每台电梯每月应进行2次维保,每次维保过程必须有两名维修人员共同完成,根据维保内容,每次维保时间基本在2小时左右。根据2015年上海市电梯维修人员的收入标准推算,每台电梯每月的服务费理论上应不低于800元。然而,现实情况是每台电梯每月的服务费能达到五六百元都已属不易。在这样的情况下,保证电梯维保质量不过就是空喊口号罢了。于是,保养走过场、维修工单独作业等违规现象就屡见不鲜。而电梯维保企业也颇感委屈:业主支付那么低的维保收费,怎么可能支付那么庞大的人员开支?

    在此情况下,上海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有关要求,修订了《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强化了电梯制造单位、使用管理单位、维护保养单位和监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有效保障了电梯运行管理费用和整修维护费用来源。

    作为一名在上海电梯行业摸爬滚打了三十五年的从业者,我对这个法律的出台从心里欢迎。它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对电梯从业者形成了一种制约。这部法律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我们应该让行业规范成为常态,而不能让行业的恶性竞争继续发展下去。在《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颁布之际,我强烈呼吁广大电梯同行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保持冷静、坚守底线,将竞争的高地从价格转移到服务上来,提升科技含量上来,为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正能量。

    转型为什么要互联网+劳模精神

    作为一家传统国有企业,几年前我们在转型时应当,就认识到:尽管市场我们无法左右,但作为一家企业应当有自己的追求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作为传统的服务行业必须提升科技含量,在应用物联网、互联网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准的同时,一定要发扬劳模精神。也就是奉献精神。也就是互联网+劳模精神。这是我们从企业实际出发作出的一个选择。因为我们这样的小型企业缺少开发资金,缺少高技术人才,所以探索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就是我们转型的必然选择。

    2011年6月,我带领团队组建了劳模、技术能手、专业人员组成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导向,以“本行业实用新型技术的研发”和“高技能人才的培育”为着力点,开展新一轮的探索创业。

    工作室始终致力于开展以提升企业服务价值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创新为重点,针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点、热点与行业特点,提出课题、研究课题、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积极研发并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实现的电梯安全管理。

    近年来,工作室围绕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和应用投入研发完成的项目有:

    1、“电梯控制系统的节能减排”。通过对现有电梯的研究改造,采用新型能量回馈供电,使改造后的电梯运行稳定、故障率低、性能提升、实现搭乘平稳舒适。同时,运行电能节约27.8%,为小区的物业与居民节省了大量电能,获得了居民普遍好评与领导的认可;

    2、推行《电梯管理软件系统应用》和《水泵管理软件系统应用》。这两套系统将公司业务范围内电梯水泵的保养、修理、改造项目等数据信息输入电脑进行登记备案,为每台电梯、水泵设立了电子档案,实现了“一梯一档”、“一泵房一档”的数据信息管理和及时更新、实时查询的管理。该系统的建立帮助企业实现了对每台电梯、水泵的科学化、常态化管理,有效实现了电梯、水泵运行的过程控制,确保每台电梯、水泵均可随时处于安全运行状态,提高了工作效率;

    3、电梯远程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每台电梯安全运行状况的实时检测。既能在电梯日常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电梯出现的安全隐患,又能保证在电梯发生关人故障的第一时间发现状况,采取措施进行放人和维修,确保每台电梯随时随地处于安全状态。

    互联网+劳模精神+人才培育

    有了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有了劳模精神,还需要什么?就是需要有素养、有专业、有技能的中高级服务人才。我们构建了三条“快速通道”,努力构建互联网+ 劳模精神+人才培育的企业发展新模式。

    1、“班组学习”共成才。工作室根据电梯行业的特性,制定了员工培养目标,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学历、职称、技能等级培训,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的空间。同时,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在员工中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引领职工立足岗位学习、岗位成才,把班组建设成为员工增强技能、提高素质的“人才摇篮”,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黄胜发班组”就是此项活动的佼佼者。在活动中,班组充分发挥了组内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定期开展“学习会”,共同分享新技术,共同破解新难题,以班组的力量,解决了不计其数的疑难杂症,以过硬的维修技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信赖;先后获得“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2、“高师带徒”助成才。工作室充分发挥成员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展“高师带徒”活动。以培养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为目标,制定了“高师带徒”一帮一的培养方案。通过,师徒双方结对签订《“高师带徒”协议书》,明确带教培养的内容、需提升的职业等级、带教期限,师徒各自权利和义务等,为员工搭建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台。师徒双方签订协议后,师傅倾心传教不保守,充分发挥了身传言教作用;员工徒弟虚心求教肯钻研,不断提高了电梯维修技能。工作室还定期召开“师徒交流会”,帮助大家总结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推动了“高师带徒”活动深入开展。

    3、“技能比武”练成才。岗位技能比武是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强化技能人才培养,激发和调动广大员工钻研技术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工作室每年根据电梯维修、水泵改造、应急抢修情况,制订不同的练兵方法和比武计划。公司多次组织开展“比技能、展风采、职工技能大培训大比武”主题劳动竞赛活动,为职工搭建了“展示风采、快速成才”的平台。参赛职工摩拳擦掌、热情高涨,展现了良好的竞技状态和精神风貌,赛场内洋溢一派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氛围,赛出了不少技术尖子和“行家里手”。江西农民工小徐是浦东机场蹲点的维修工,以往比武总拿不到名次,经过多年的岗位练兵和师傅的带教,技术进步神速,不仅比赛榜上有名,还创下了10年机场塔台电梯安全运行的良好业绩,赢得了机场领导的高度信任。今年3月,他还被评为“上海市用户满意服务明星”。

    通过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和劳模先进的引领作用,“刘玉华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企业培养了高级技师1名、技师6名、高级工6名、电气、机械、建筑类中级工程师14名,中级经济师2名,二级建造师3名。此外,工作室成员还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农民工”、“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用户满意服务明星”、“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

    在我们看来,高技能人才不仅应具备突出的职业素养和高超的从业技能,更应该具备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创新、勇于尝试的能力。因此,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的基础上,“工作室”还在公司中积极倡导创新理念,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发现问题、思考办法、积极创新、持续改进。目前,“技能大师工作室”已取得5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证书。

    “科技兴企,创新成才”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争作“智能型、创新型”员工已成为现代电梯中越来越多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目标。“技能大师工作室”在电梯行业中的实用新型技术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育中,实效已日益显现。
 

     作者:刘玉华   刘玉华技能大师工作室  
 
     上海市首席技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